Search

【越演越烈的「peak-bagging」?泛談百岳這塊金字招牌】

長久以來,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越演越烈的「peak-bagging」?泛談百岳這塊金字招牌】

長久以來,臺灣山友的主要目標都是「登頂」,尤其是以百岳為目標的收集活動,國外稱為「peak bagging」。著名的例子有日本百名山、七頂峰、14座8,000公尺山峰等。

百岳的靈感來源正是百名山。從英文「bag」的動詞來推敲,不難發現有收入袋中和捕獲(獵物)的含意,或許還比較偏向後者的征服意涵。

傳統的登山者大致上不喜歡這類活動,主要是因為這會讓人們只求結果,而不重視體驗的過程。也就是說若只是將目光對準山頂,我們或許會錯失路途上許多值得注意的事物,也只會挑最多人走、最省力的成熟路徑上去,失去了前輩們探索與發現的精神。

但也有人認為山是大家的,我們想怎麼走就怎麼走,而且完成目標也很快樂不是嗎?來爬山無非是為了休閒與健康,本來不該有太大的冒險成分,對我們的要求也太多了吧!

.

此間巨大的鴻溝,其實不難理解。

無論是奉登山為志業的專業人士,或是擁有充足時間投入其中的業餘愛好者,都不會視百岳為艱鉅的挑戰,反而一些冷門偏遠的山頭、路線和特殊興趣點才是他們心目中較有價值的目的地。反之,大眾可能感受不到、也不在乎名單的「侷限性」,因為大部分社會人士從事活動的時間本來就有限,每一場山旅都可說是一場對個人很有意義的冒險。

一位老經驗的嚮導看著新手隊員連下個小地形都艱難萬分,慢得像是蝸牛一樣,可能會在心裡暗笑。然而對於這位新手隊員而言,眼前的一切可都充滿著未知與挑戰哪!

.

平心而論,一開始這類名單對推廣有很大的助益 (尤其主要型態是無技術要求的純健行活動的話)。但隨著名氣增加,名單也可視為一種抽象的熱門景點,長久下來勢必促成觀光化和商業化。

看看喜馬拉雅山脈,從一個出產傳奇探險家、登山家的最後邊疆,成為了大眾一擲千金只求登頂的冒險觀光市場;再看看臺灣的百岳,從日本學者和測量隊初探,到登山界前輩和原住民協作咬牙負重、披荊斬棘的探勘樂園,再成為大眾付錢給商業團即可大幅降低完成難度的羨人成就,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。

登山健行活動發展至斯,沒有什麼對錯可言,只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商業化扮演的「引流」(註:原先稱大水管有點誤導 )角色,是不是真的遵守了永續精神。

國外的商業管理體制之所以存在,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商業是和大眾接軌的橋樑,客戶可能不見得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,所以才要積極防範引流作用造成環境破壞,保障其他訪客享受原始環境的權益。

.

至於收集百岳造成的周末連假「尖峰時刻」,則是另一個問題了,之後我再來探討一下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