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越演越烈的「peak-bagging」?泛談百岳這塊金字招牌】
長久以來,臺灣山友的主要目標都是「登頂」,尤其是以百岳為目標的收集活動,國外稱為「peak bagging」。著名的例子有日本百名山、七頂峰、14座8,000公尺山峰等。
百岳的靈感來源正是百名山。從英文「bag」的動詞來推敲,不難發現有收入袋中和捕獲(獵物)的含意,或許還比較偏向後者的征服意涵。
傳統的登山者大致上不喜歡這類活動,主要是因為這會讓人們只求結果,而不重視體驗的過程。也就是說若只是將目光對準山頂,我們或許會錯失路途上許多值得注意的事物,也只會挑最多人走、最省力的成熟路徑上去,失去了前輩們探索與發現的精神。
但也有人認為山是大家的,我們想怎麼走就怎麼走,而且完成目標也很快樂不是嗎?來爬山無非是為了休閒與健康,本來不該有太大的冒險成分,對我們的要求也太多了吧!
.
此間巨大的鴻溝,其實不難理解。
無論是奉登山為志業的專業人士,或是擁有充足時間投入其中的業餘愛好者,都不會視百岳為艱鉅的挑戰,反而一些冷門偏遠的山頭、路線和特殊興趣點才是他們心目中較有價值的目的地。反之,大眾可能感受不到、也不在乎名單的「侷限性」,因為大部分社會人士從事活動的時間本來就有限,每一場山旅都可說是一場對個人很有意義的冒險。
一位老經驗的嚮導看著新手隊員連下個小地形都艱難萬分,慢得像是蝸牛一樣,可能會在心裡暗笑。然而對於這位新手隊員而言,眼前的一切可都充滿著未知與挑戰哪!
.
平心而論,一開始這類名單對推廣有很大的助益 (尤其主要型態是無技術要求的純健行活動的話)。但隨著名氣增加,名單也可視為一種抽象的熱門景點,長久下來勢必促成觀光化和商業化。
看看喜馬拉雅山脈,從一個出產傳奇探險家、登山家的最後邊疆,成為了大眾一擲千金只求登頂的冒險觀光市場;再看看臺灣的百岳,從日本學者和測量隊初探,到登山界前輩和原住民協作咬牙負重、披荊斬棘的探勘樂園,再成為大眾付錢給商業團即可大幅降低完成難度的羨人成就,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。
登山健行活動發展至斯,沒有什麼對錯可言,只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商業化扮演的「引流」(註:原先稱大水管有點誤導 )角色,是不是真的遵守了永續精神。
國外的商業管理體制之所以存在,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商業是和大眾接軌的橋樑,客戶可能不見得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,所以才要積極防範引流作用造成環境破壞,保障其他訪客享受原始環境的權益。
.
至於收集百岳造成的周末連假「尖峰時刻」,則是另一個問題了,之後我再來探討一下。